南方日報訊 (記者/曾妮 劉懷宇 實習生/劉曉宇 通訊員/盧紹琨 羅堅)東濠涌深層隧道尚未正式動工,新的深層隧道建設又納入規劃。2008年,廣州市政府與全市十三個治水責任主體簽訂“責任狀”,啟動了上一輪大規模“治水”。昨天相似的場景再次上演,廣州市市長陳建華與包括十二個區、縣級市和水投集團簽訂“責任狀”,開啟了新一輪“治水”的大幕。
  2016年底建成東濠涌深隧2020年建成獵德涌等深隧
  廣州市委、市政府制定了《廣州市生態水城建設規劃(2014—2020年)》及《廣州市生態水城建設實施方案(2014—2016年)》,明確了未來六年的治水任務。記者從中獲悉,除了已經規劃的東濠涌深層隧道試驗段工程之外,廣州還將規劃建設多條深層隧道工程。
  東濠涌深層隧道試驗段工程2012年就開始規劃,2013年已經通過環評,該試驗段工程總長1.7公里,擬投資7.7億元,原計劃2013年年底開工,但由於各方面原因,工程開工時間一再推遲,至今尚未開工。
  在試驗段未開工的情況下,廣州市又規划了新的深層隧道工程。據瞭解,2017年至2020年,廣州市將新建駟馬涌、西濠涌、獵德涌、荔灣涌、沙基涌等深隧排水系統。同時配套新增污水處理能力60萬噸/日,相當於新建一座獵德污水處理廠。還要新增初雨處理能力65萬噸/日,主要是對深層隧道收集到的初期雨水進行處理。
  廣州深隧系統規劃已調整
  根據此前公佈的規劃,廣州市深層隧道系統包括整個隧道系統佈局規劃為1主7副1廠,即1條臨江主隧道、7條分支隧道和一座初雨污水處理廠,提供165.2萬立方米的調蓄容積,並結合豎井建設5座排澇泵站。整個隧道系統總長86.42公里,收集範圍包括中心城區中密集老城區、內澇和溢流污染嚴重的老城區,不含白雲區(竹料、龍歸和石井系統)、芳村區(西朗系統)、石井河流域、海珠區。
  原規劃的7條分支隧道包括:1.9公里的荔枝灣涌分支隧道、3.6公里的西濠涌分支隧道、2公里的東濠涌分支隧道、8.3公里的沙河涌分支隧道、4.1公里的獵德涌分支隧道、6.1公里的車陂涌分支隧道;還有一條石井河分支隧道因為條件較好將修建29.4公里淺層渠箱。這與《水城建設規劃》最新公佈的情況有所出入。由此可見,過去一年來廣州市水務部門對深層隧道系統規划進行了調整。
  相比原規劃,如今保留了東濠涌、獵德涌、西濠涌、荔灣涌分支隧道,而沙河涌和車陂涌深層隧道被替換成了駟馬涌和沙基涌。
  專家意見
  深隧系統仍需加強論證
  對於廣州規劃新建深層隧道,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教授陳曉宏表示,新的深層隧道規劃建設應該先看看試驗段建成後的效果,不必急於定論。
  陳曉宏教授指出,目前圍繞廣州該不該建設深層隧道、建多長、在哪建仍有不少爭議。大部分人認同深層隧道對於收集初期雨水、減少河涌溢流污染的作用,但對於深層隧道緩解水浸的作用則存在疑惑。他認為,造成水浸主要是因為廣州城市硬底化水平太高,雨水彙集需要過程,無法第一時間沿河道或管道排走。及時修建了深層隧道,也無法減少雨水彙集的時間,因此水浸街難以避免。解決這個問題,應當減少城市硬底化、多建設綠地、濕地,通過低影響開發去解決城市水浸。
  陳曉宏認為,廣州市應當著重論證河涌水網對於城市排澇的作用。“廣州河涌這麼密集,是否可以提高河道收納雨水能力來解決問題?在這方面蘇州做得很好,他們通過直排截污、加速活水流動、清理河面垃圾去解決了河涌污染的問題,同時提高了河涌收納雨水的能力。”總而言之,他認為廣州還應當加強深層隧道論證,才能做到科學規劃。
  局長表態
  水務局長:真正落實“河長制”
  廣州市水務局局長丁強在昨天的動員會上表示,新一輪治水,廣州市要真正落實“河長制”。各區行政首長要對轄區內河涌治理、設施的建設與維護負總責,絕不能把“河長制”停留在口頭上,遺忘在文件里,要動真格,出實招,解難題,出實效。市水投集團也要千方百計籌措好建設資金,把生態水城建設工作完成情況納入各區、各部門工作目標考核體系,實施定期督辦,每月通報工程進度,每年年底考核,對於推進不力的,全市通報,並追究責任。
  環保局長:2015年底消除劣V類水體任務艱巨
  廣州市環保局局長楊柳表示,截至2013年底,廣州市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7.59萬噸,氨氮排放量為2.27萬噸,分別比2010年下降20.52%和17.15%,完成“十二五”減排目標任務的95.58%和75.81%。經過努力,廣州市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%,珠江廣州河段年平均水質保持IV類,“親水節”期間水質達III類。他同時指出,廣州市水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十分嚴峻,實現省政府下達的2015年底消除劣V類水體(即已劃定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的水體)的目標十分艱巨。
  農業局長:推廣生態用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
  農業面源污染是廣州市水體的一大污染源。廣州市農業局局長湯錦華說,農業生產涉及千家萬戶,農業從業人員特別是外耕戶環保意識淡薄,不規範使用農藥化肥,不利於控制農業投入品的合理、安全使用,這些因素都會產生面源污染。同時,因地理氣候等因素,廣州市水稻等大田作物一年種植2—3造,蔬菜種植5—6造,耕地複種指數高,農藥化肥施用量高於全國平均水平,農業面源污染隱患不容忽視。新一輪治水,農業部門將大力推廣節地、節肥、節藥等措施,推廣測土配方及生態化、環保化的施肥技術,促進化學農藥減量使用,從而減少農業面源污染。  (原標題:駟馬涌 西濠涌 獵德涌 將建深隧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q56oqmk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