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漂族”被排莊臣除在城市老人的生活之外,很難融入異鄉的城市生活加強對“老漂族”的關愛,讓他們幸福安度晚年,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
  他們起早貪黑,悉心照顧新生的嬰兒;他們往返奔波,接送孫子孫女上學;他們做好飯菜,等待著兒女回家;他們一面享受著天倫之樂,一面承受著外人難以理解的孤獨與煩惱……含辛茹苦將兒女拉扯大,本該在熟悉的故土安度晚年的他們,為了孩子又開始漂泊異鄉,成港式飲茶了“老漂族”。
  近年來,“老漂族”在各個城市都不斷壯大,匯聚成一好房網個特殊的群體。記者在採訪時發現,語言不通、生活習慣各異、醫療保障不足、難以融入新城市等問題,都讓這些老人的城市生活面臨著不小的難題,如何讓老人不再面對漂泊之苦,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。
  被改變的生活
  早上5點半,65歲的鄒幫霞準時起床,簡單的洗漱後迅速趕去小區附近的菜場買菜,接著準備早餐。早上7點半前,必須把孫子送到幼兒園,接著回家刷票貼碗、洗衣服、做家務,傍晚5點10分,去幼兒園接孫子回家,這就是鄒幫霞每天的固定日程。
  老家在安徽界首的鄒幫霞住在合肥市望湖社區日桂苑,2008年大兒子的孩子出生,為了減輕兒子的負擔,她整合負債來到了合肥照看孫子,看著孫子一天天長高,學會走路、說話,她覺得很快樂,然而遺憾的是,她現在和老伴分居兩地。老伴現在正在蚌埠幫著小兒子照看孩子。
  鄒幫霞說,自從結婚後,老兩口一起過了幾十年,以前從來沒有分開過這麼長時間,想不到老了還要分居兩地。“但是孩子們工作都很忙,按時下班都保證不了,孫子更是沒人帶,這個時候我們肯定要伸把手。現在保姆難找,工資要得又高,把孫子交給完全陌生的保姆,別說孩子們不放心,我首先就反對。”就這樣,為了孩子們的工作、家庭,鄒幫霞寧願與老伴彼此分離。孫子的健康成長,成為他們生活中最大的快樂。
  然而,“老漂族”被改變的還不止這些。家住上海市長寧區的蔡雲華(化名)今年71歲,從撫順石油二廠退休後不久便來到上海幫著女兒帶孩子,一轉眼在上海“漂”著生活已有10個年頭。10年間,老人的皺紋增多了,朋友卻沒有增加多少;家裡的人丁興旺了,孤獨卻絲毫未減。
  迴首10年前,蔡雲華感慨地說,剛剛退休那會兒,我生活得非常充實。
  但是,自從來到上海之後,活動少、語言不通,都讓蔡雲華覺得不習慣,跟子女的溝通少,讓蔡雲華更加感到孤獨。她感慨地說,因為聽不懂老上海人說的話,我在上海幾乎沒有朋友。女兒非常忙,平時很少跟我說話,一回家就盯著電腦和手機,我也不敢去打擾她。現在就希望能少給女兒添點麻煩,讓她每天心情都能好一點。
  難以適應的異鄉
  在合肥市濱湖康園小區,記者見到了正帶著外孫玩耍的夏能秀(化名)老人。她告訴記者,這裡條件比老家好,城市漂亮,道路寬敞,房子舒適,一家老小也很和睦,但她和老伴總覺得住著不太習慣。
  離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來到合肥,寂寞和孤獨時不時地涌上老人的心頭。“在家裡乾農活乾慣了,到這裡除了帶孩子沒有事情做,悶得慌。”老人說,在老家,左鄰右舍都非常熟悉,平時還可以串串門,聊聊天,到這裡以後,大家把門一關,連隔壁住著誰都不知道。
  根據上海市的規定,在工作日非高峰時段、節假日全天,本市70歲以上老年乘客可持敬老卡,在本市軌道交通範圍內免費乘車。
  家住上海市普陀區曹楊四村的四川老人陳峰(化名)說,我早就超過70歲了,按說已經屬於可以辦理敬老卡的年齡,但去辦理的時候才知道,上海市規定只有擁有上海戶籍的老人才能辦理敬老卡,為什麼我們外地老人不能享受同等的待遇呢?
  這些“老漂族”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被排除在城市老人的生活之外,很難融入城市生活。說起未來的打算,老人們大都表示,等孫子孫女大一點,不用天天在家看著或者不用來回接送了,我們就回老家。
  不敢生病
  除了生活的各種不適應,漂在城市的老人們不約而同的“怕生病”。
  今年58歲的餘蕾,老家在安徽阜陽,兩年前從銀行退休來到合肥帶外孫女。餘蕾對城市生活適應很快,但是生病、吃藥卻讓她非常煩惱。兩年前的一次體檢,餘蕾被檢查出得了甲亢,要一直吃藥,但是餘蕾的醫保是在阜陽辦的,在合肥不能用。
  經過幾次奔波,好不容易去年10月辦了異地醫保,但餘蕾卻發現不住院,檢查等費用都不能報銷。不僅如此,餘蕾感覺對自己最有效的一種中成藥卻不在報銷範圍內。
  異地醫保的難題並非個例,記者在各地採訪時發現,因為身處異鄉,老人們的醫保通常無法正常報銷,為了省錢,不少老人生了病都寧願選擇小診所看病。“異地就醫現在還很難實現即時結算費用。不是有的藥物沒法報銷,就是手續複雜讓人望而卻步。”蔡雲華說,每次從撫順來上海前,都先在本地把大病小情的常用藥開好,儘量挑那些保質期長的藥備著。所以,每次來上海,整整一大書包裝的全是藥。
  何時“漂”得更幸福
  如何讓“老漂族”“漂”得幸福些?上海靜安寺街道老年協會秘書長柏萬青認為,“老漂族”普遍存在“精神空巢”的問題。因此,從子女到社會都應當擔負起“精神贍養”的責任,儘力幫助“老漂族”儘快“入鄉隨俗”。
  首先,老人需要子女的陪伴、溝通、理解。子女應當在休息時間多帶老人去周邊旅游,還應該與老人進行深入的交談,瞭解和滿足老人的情感需求,給老人一個傾訴的出口,對於老人的不同生活習慣要及時溝通並且互相理解。對於分居兩地的“老漂族”,子女應該儘量讓父母生活在一起,至少可以定期把一方接來或把一方送回老家探親。
  其次,子女應該幫助父母融入新的生活環境。子女要主動為父母的城市生活提供指引,介紹父母與社區里的其他老人相識,幫助父母認識新的朋友,讓他們在各種活動中融入新的社交圈,進而融入城市。
  此外,社區也要做好老人們的養老服務,邀請“老漂族”們多參加社區的各種活動。
  專家表示,子女的陪伴和關心、政策的調整和落實、周圍人群的善意和接納,會讓老人“漂”得幸福些。加強對“老漂族”的關愛,讓他們幸福地安度晚年,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,也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。 (半月談)
  (原標題:“老漂族”:衰老的漂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q56oqmk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